【专家解读】孩子“两面性格”的根源
发布日期:2015年09月12日

云海幼儿园在和家长聊天时,常听到家长抱怨:老师我的孩子在幼儿园自己穿衣服、自己喝水、什么都自己干,在家什么也不干;孩子在幼儿园里特 别听老师的话,在家里我们说什么他都听不见;孩子在家爱说、爱笑、爱打闹,在幼儿园却不爱说话、发言、不爱回答问题;在幼儿园什么都能吃,在家这个不吃,那个不吃······孩子为什么在家和幼儿园表现不一样呢?
孩子“两面性格”的根源
一方面是孩子的生活环境不同,使孩子的行为有“两面性”,孩子在园与小朋友生活在一起,幼儿之间有榜样作用。而且,每个孩子自尊心很强,同伴在一起,谁也不甘落后,尤其是当教师表扬某个幼儿时,就会激起其他孩子的表现欲望,在教师的正确引导、积极鼓励下,又有同伴的影响,孩子们在幼儿园表现都很出色。在家里就不一样了,有父母教育方式的不同等原因,使孩子在家时任性、撒娇,加上说甚么也不听。相反,有的孩子由于内向、不善交往、集体面前就不敢讲话,而在家里同父母在一起时,有说有笑,好像变了个人,其实这都与孩子生活的环境有关。
另一方面是家长的原因,很多时候,行为发生在孩子身上,问题却在家长身上。家长的教养态度、教育行为影响着孩子的发展。有的家长要求孩子8:30睡觉,自己看电视却看到很晚;家长要求孩子不挑食,自己却挑三拣四,类似的现象很多,家长要求孩子做到,自己却做不到;或家长的态度、方式不恰当,导致孩子在家和在幼儿园表现不一样。 孩子在家和在幼现在的爸爸妈妈们经常在以下4个方面犯错误:第一、非常溺爱孩子,对孩子的要求不够严格。家里的爸爸妈妈或者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宝宝过分迁就,就算犯了错误也不教育。
第二、对孩子保护过多,什么事情都包办代替。爸爸妈妈们总觉得孩子还小什么事情都要帮着孩子做,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完全得不到锻炼。
第三、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得当。教育孩子没有章法,该严厉的时候不严厉,该鼓励的时候不鼓励。
第四、经常容易忽视家庭与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比如在幼儿园里老师要求的“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爸爸妈妈却在家里却不这样教育,什么事情都替宝宝做,宝宝当然要变成“两面派”了。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家里的宝宝不再当“两面派”,在家里可以表现得和在幼儿园里一样的好呢?
第五、采用正面教育的方法,多鼓励孩子。
爸爸妈妈可以对宝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孩子可以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期望。
第六、保证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
父母与幼儿园相互配合,家长和教师相互配合,淡化孩子的“两面性”行为,尤其是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孩子,双方要及时互通信息,对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鼓励与肯定。如孩子自己穿衣服了、在幼儿园里敢于发言了等都要给予及时肯定。爸爸妈妈们要了解幼儿园的作息制度和生活常规,孩子回到家以后,也不能放纵,应尽量按照幼儿园的纪律来约束孩子,持之以恒,形成合力,使孩子把老师、家长的要求变为自觉的行动,养成有秩序的生活习惯。
第七、利用孩子的心理特点,请老师帮助教育。
老师在孩子心目中是权威的象征,孩子非常期待老师和小伙伴的认可。父母可利用小孩子的这种心理特点,把孩子在家中的各种表现客观地反映给幼儿园老师。
如果孩子在家表现得不好,爸爸妈妈可以要求老师帮助教育;在小宝宝取得了进步的时候,哪怕是一点小小的进步,也可以让老师知道。这个时候老师可以及时地鼓励孩子,如果进步较大的话老师还可以在集体中给予表扬,这样可以让宝宝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对孩子在家里养成和在幼儿园中一贯性的良好习惯和优良品格非常有好处。
如果你家里真的有个小小的“两面派”的话,那么不妨先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然后根据以上几点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做点改进,那么,要不了多少时候,你可能发现,你的小宝宝不再是让你头疼的“两面派”了,而是一个在家和在幼儿园表现都同样出色的好宝宝。